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fopen(/tmp/ci_sessionkbveelasdv9s3qmj9m1ag0athibjrqq7):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Filename: drivers/Session_files_driver.php

Line Number: 172

Backtrace:

File: /home/sftp/public/application/core/Base_Controller.php
Line: 94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sftp/public/application/controllers/Blog.php
Line: 7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sftp/public/index.php
Line: 315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start(): Failed to read session data: user (path: /tmp)

Filename: Session/Session.php

Line Number: 143

Backtrace:

File: /home/sftp/public/application/core/Base_Controller.php
Line: 94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sftp/public/application/controllers/Blog.php
Line: 7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sftp/public/index.php
Line: 315
Function: require_once

沈唐書摘《金剛經中的第三聲音》
Image
December 11, 2020

沈唐書摘《金剛經中的第三聲音》

字體大小:

《金剛經中的第三聲音》
徐明武博士 著

認識徐博士將近10年,剛認識他的時候心裡曾想:「留美的名校博士,應該思想、作風都很洋派吧!?」

他確實有新潮時髦的思想與作派,因此無論在擔任新竹科學園區半導體公司董事長或現任公會理事長,都是以最先進的人文與科技方式管理團隊,且當你看過他騎乘印地安重機馳騁在西濱公路上,一身皮衣重裝與偽刺青袖套,更會明白我說他「時髦」所言不假,但那種豪情萬丈當中,又有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心靈精神,這是為什麼讀他的書,屢屢有會心之處。

他是一位「五眼全開」(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人,你我本來也具備五眼,但因為「色、受、想、行、識」(五蘊)是構成人們的覺受基本,就是形塑出「自我」的關鍵,有些人敏感可以見微知著,有的人遲鈍後知後覺、甚至不知不覺。
所以徐博士將《金剛經》中的「五眼」與《心經》中的「五蘊」對應,發現人人具如來智慧,提升五蘊為五眼,可以超越一般人的覺知,接近真理與真相!(P.131有提及)

那他這不是洩漏了天機嗎!!

天機只能參悟,怎麼可以洩漏呢!

我只能說,這猶如「天啟」的感受,在閱讀這本《金剛經中的第三聲音》過程中,俯拾即是,卻又觸不可及,彷彿在與遙遠的智者對話,但作者本人又近在咫尺。

 

P.10-11 作者序--緣起
從2008年遊訪西安法門寺途中得一金剛經本算起,至今已十個年頭,每一次心念接觸經文,均會有每次新增的體悟;其中也曾閱讀許多的相關書籍,幾年來總覺要將自己的非常個人,非從鑽研甚深佛學的角度,而從學習生命智慧哲學的角度,來將心得紀錄下來,為我自己作為宇宙行者的修學參考。終於決心具足,準備完成這項工作。本《金剛經中的第三聲音》,指的是在閱讀中的我,我一面閱經,聽講,思考,轉譯,一面也希望能插入對話提問,書的內容即是以如此的心態語氣口吻所作的紀錄。書本排列的分章,參考梁武帝昭明太子的分則(參見附錄二),下的標題是以本身感悟覺受作為標題文;每章經文的正文下方有摘錄的一段呼應文字或詩或銘言,接著是以旁聽者的語文註解闡譯經文或提出感悟心得,在每一章節後面附一詩文,是與經文相關聯的誦讀感想詩。最後以此章覺受義理,思考如何應用經文智慧於曾經自身或非自身遭遇過的實際的人際、職場、生活問題,問題的答案隨人不同,均是自身所匯聚的因緣,而亦將隨行者腳步越益具足!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書的內容寫出來分享的只能是大海的一團小小的水分子,宇宙行者須要共同藉大德智者們更大的浮(福)力,行到更高境地!
書中尚多謬誤在所難免,尚請讀者們不吝分享您的指教批評。徐明武 2019.6 於「敦煌第17窟」

P.14-18 前言--哲學呈現的多立方體藝術
第一次接觸金剛經時,深深驚訝於僅僅短短五千多字的內容,卻包含了:數學,文學,物理學,生物學,礦物學,天文學,經濟學......當然,宗教的神學自然更是充滿奧義!猶記得第一次看完的感覺:充滿說不清理不明的哲理,語句雖莊嚴入心,但難以明瞭正確意涵,段落章節似乎重複,但又略有不同,分段標題的意義與內容無法連貫,涉及神學內容雖不難接受卻無邏輯可解.......,似懂非懂,但卻充滿任何學問都不及的吸引力與好奇心。

於是,奇妙的事發生,從此每次或讀或聽,都生出新的理解讚嘆與深入智慧的喜悦,有時,甚至產生了一種超然感受的近乎神聖的覺受,有時,超出句子內容的感受如另一聲音自腦中迴響起,當然有時,理解過的句子又突然蒙上一層無明矛盾,如此一路可比擬屢仆屢起,直到雖知千百年來已有數不清的金剛經相關著作論述與專書,仍掩不住內心的喜悦想要將之書於文字分享自己從中體會的金剛經「哲學呈現的多立方體藝術」之美!

即如許多畫家一樣,雖面對同一美景或雕塑或人體都能繪畫出自己獨特觀感覺受之美!然而我相信金剛經呈現的哲學藝術之美是超乎三維的,是非常非常多維度的哲學,無法以數學的科學來定義的超維度!故此,人人都具根本的天賦,能從中體悟生命的哲學意義,作為人生行修指引的羅盤。如此的角度來看金剛經的經文,更是證明「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以哲學的角度來學習金剛經是一種選擇,是一種生活的方式,相信與以宗教神學的角度修習金剛經,亦具同樣的啟發引導、進入更高精神層次的價值。無論是視為哲學或宗教神學,金剛經的現世,近兩千多年來影響人類精神文明的進展實在難以文字語言來述說。謙卑與尊敬的態度如偉大的愛因斯坦曾說:「I am not an Atheist. In view of such harmony in the cosmos which I, with my limited human mind, am able to recognize, there are yet people who say there is no God. But what really makes me angry is that they quote me for the support of such views. (我非無神論者,以我有限的人類心靈智能,竟能認知到宇宙如此有序和諧,卻仍有人主張沒有上帝!但讓我生氣的是他們引用我的話來支持他們的無神論!)」;然而關於上帝的問題,他很誠實謙遜地說:「The problem involved is too vast for our limited minds. 上帝所牽涉的所有問題是超乎我們人類有限的智能的問題 !)」。

神聖者自有神聖的義涵,寧若取其哲學的啟發,在人生路上作為指路明燈;神聖者,即非神聖,是名神聖。

哲學的研習,既然將之作為研習,內容須能見到:有問題,有解答,有符合前後邏輯之思維痕跡,有前後不矛盾的特性,有解答問題後更能提升問題相關涉及的更高思想,前後章節有邏輯互相連結的層次感,呈現系統化的論述,所提的問題解答應在論述中即已包含.....,等等的內涵。金剛經的分章可以將之分為二部分,第一章到第十六章是一段認知與理論說明的前半段;第十七章到第三十二章是將理論義理再深入的後半段。經文全文為世尊與須菩提的對話紀錄,真正只在前半段提問了三個問題,在後半段提問了四個問題!由對須菩提提出問題的觀察反省!除了非常人性化,與讚嘆須菩提對追求真理可愛認真不馬虎外,亦隱含了甚深的神學性哲理!如此的經典,任何人讀來都可有自己的感受與體悟。

金剛經的經文是顆神奇的種子,可以埋藏在讀經者心中,在任何時間可以成長成任何的果子或奇花異樹!而且不只影響自己而已,時間也不匡限在今生今世!
 

P.95-96第十四章 感動的眼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註 14.1],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佈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P.97-99「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佛說無常經

阿羅漢須菩提聽完了講述,深解義趣,不禁痛哭流涕:「現在我聽了世尊說經而信,若將來有人聽聞了此經,信心深入清淨,不執著於相,那些人會得到第一珍稀的功德!」

「功德」在此經段第一次出現,可以知道當時鳩摩羅什法師是多麼地精心斟酌所譯的文字!直到「深解義趣」的信實,才生出功德。自此, 世尊說:「如是、如是......」也隨著須菩提稱依金剛經義理所行產生的結果可稱為「功德」。

世尊:「如果執著於『第一』則非『第一』, 如果執著於『忍辱』則非『忍辱』,因為在起心動念時即有了分別。」;「當我受到肉體的屈辱,痛苦,折磨時;因為我知道這一切是有先前的原因,造成的果,我雖然看到了這殘不忍睹的苦相, 但我沒有受相!不會怨恨、痛苦!我沒有我、人、眾、壽者,諸相的分別,我與所有的我人眾壽者都有關係,我已超越了分別心的有!」

世尊:「我的覺悟之法,看得到摸不到,聽得到看不到,聽不到感受得到,感受不到卻是有,所以,菩薩們不要執著於相,固執於法,如此斷捨離去布施(行住坐臥),即可見金剛能斷的光芒,照見真相,會利益所有的眾生!但如果有利益眾生的想,則不是利益眾生了!如來說一切都不是真實的相;又,所說的眾生,並非是懷分別心所說的眾生,因為眾生們也都終是菩薩,如來所說唯真、唯實、從一而終。」

世尊:「須菩提!如你所說,將來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信受奉持此經義理,將在無限長的時間無限大的空間中得到功德!」

在無限長的時間無限大的空間中留下的印記將產生不可思議的能量!此章中,須菩提先說功德,世尊接著也以功德稱說!這是第五次,世尊告訴善男子善女人,此經典之威力。佈施時以無四相的態度去佈施,但當世尊陷入被迫害、失去自由一無所有、肉身受到凌遲時,還能佈施嗎? 當我們處於困境或病痛時還能佈施嗎?此時,以愛的態度,無四相的分別心去佈施奉獻,為自己或與施加迫害者佈施吧!所以忍辱波羅蜜並不是淺意的忍辱波羅蜜!「父啊,祢如果願意,請給我免去這杯吧!但不要隨我的意願,為照祢的意願成就吧。(路加二十二:42) 這是耶穌在被釘十字架前的祈禱!佈施亦是當成對生命、即全體的生命,所做的奉獻!

[註 14.1] 當人身或心遭遇人生最痛苦之事降臨時,絕對是一個關鍵的因緣的來到,此時也是決定心念意識所處的能階的關鍵時刻;可以是提升或依循業力,可以是開啟正量也可以是以怨相報;此時也是去成就的時刻,也是完成使命的時刻、領悟的時刻,因為發生是因緣的結果,是必然發生的事。

 

P.100 第五生命現象 

它 立在光前 迎接我的新生 
它 臨終揮手 送別我的生命 
無數次出現的 它 
樣貌形式 總是不一 
它 是一種赤真的提醒
來自 我的 
過去現在未來 
經歷 它 回朔因起緣去 
經過 它 得到新的開始 
它 將再度向我臨終揮別 
它 亦將再立在光前迎我...

記:生命五現象:呼吸,心跳,血壓,脈搏,痛覺。
宗教對痛覺有超乎科學的因果解釋。乩身的自殘是否亦是一種神諭?
絕大多數人在痛覺中不捨地離開肉體。文/徐明武

 

這些年來我看似獨當一面在江湖上行走,風雨無阻,其實背後有無數雙「隱形的手」,在生死關頭推拉我一把,包括這次大病一場接近瀕死狀態,在加護病房看到一大群靈界的朋友站滿我的房間卻又一閃即逝,到現在已經能夠自己站起來走路甚至做些簡單的日常家務,這根本就是生命的大躍進,奇蹟的展現!

本來這一場2020.09.10(四)要開的《金剛經》讀書會,因為我當天一早急診就住院了,整整遞延三個月,終於12/10(四)晚間大家聚會在一起,做了一個完美Ending !

過程中還發生一個小插曲:
徐博士於晚上9點整,正好在書齋帶領大家祈福禱告迴向我們從《金剛經》中得到的天啟與領悟,給天地萬物眾人。
9:19的時候,台北發生有感地震6.7級。
現場每一位同學們,都顯得淡定從容,寧靜地感受共振!

希望大家歷劫都能平安!
並且在持續地閱讀過程中,五眼全開!

沈唐 我懂你

購書《金剛經中的第三聲音》

點擊次數:

Categories: 沈唐書摘
share: